一、虚假收入证明
乍一看,公司的确很冤枉,都是好心做坏事。但从法律上来讲,为员工开具虚假收入证明本身就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虽出于好意,但使用的是一种非法的方法和手段。1)虚开收入证明,侵害用人单位自身权益收入证明是劳动者就职期间的收入的确认,用人单位在收入证明上加盖公章,表明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对证明记载内容的认可不仅对第三人具有法律效力;对用人单位自身也产生法律效力。在出具虚假收入证明时,仅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心知肚明;但证明本身并不能反映这是虚假的事实。因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一旦产生争议——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相反并有效的证据证明:收入证明是基于重大误解或受胁迫所出具的虚假证明。收入证明就可能会成为认定劳动者工资标准的重要证据,对用人单位的权益产生侵害。2)虚开收入证明,可能会侵害第三方的合法利益用人单位虚开收入证明的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银行做出错误的贷款决定,增大了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
如果银行根据公司盖有公章的收入证明,为申请人批准和发放了超过正常标准的按揭贷款,并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将有可能提供需要证明文件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贷款合同是员工与银行之间所签订。按照合同的相对性,银行只能追究债务人(员工)的违约责任;但用人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却侵害了银行合法权益权。
用人单位在作出虚假收入证明时,具有主观故意;与员工共同构成了“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的侵权行为。
二、虚假工作证明
就因为企业给员工开具了一张《在职证明》,就遭到员工起诉索赔200万。这事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是却真实地发生了,着实让人感到惊讶、惊叹,还有感慨!其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本人;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是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存在很大区别,其中最重要一点:前者是双方之间具有从属性,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受劳动法调整;
后者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普通民事法律关系,提供劳务一方以提供劳务来获得对价报酬;用工主体一方可以是单位、组织、个体户,也可以自然人;双方不存在从属关系,劳务关系受民法调整。其二,劳动关系成立的“三要素”原则在实务中,在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指出:“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三、虚假离职证明
在现实中,经常会有正常辞职的员工要求企业开具非自愿离职的离职证明,用于去社保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待遇。
“反正失业保险金是由社保基金支付的,拿的又不是企业的钱,做个顺水人情岂不是很好吗?”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企业往往就给开了非自愿离职证明;员工也顺利地领取到了失业保险待遇。
事实上,企业和员工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离职原因是员工能否领取失业金的重要因素,根据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二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即失业人员不愿意中断就业,但因本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被迫中断就业。
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对哪些情形属于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作了规定。主要包括:
终止劳动合同,职工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职工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用人单位违法或违反劳动合同导致职工辞职。出现上述情形造成职工失业的,职工有权申领失业保险金。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办理失业登记是为了掌握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确认其资格。须有求职要求,是考虑到失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这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一个前提,也是失业人员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只有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情况下才有机会领取失业金。如果企业并没出现导致员工被迫离职的情况,只是想帮助员工虚构离职原因,骗取国家失业保险;
不仅违反国家社保法律规定(情节严重,最高可被处以骗取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还有可能出现员工借此“反咬一口”,向公司索要经济补偿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