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性方法
除非一家公司正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或处于初创阶段,大多数的工作空缺都是由于雇员被解雇或辞职的结果。你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公司一定会寻求那些与离职者截然不同的人。然而,恰恰相反,公司寻求的往往都是那些与前任有着相同优秀品质但却无明显缺陷的人。
反应性方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将搜寻集中在熟悉的个性特征和前任的有效能力上,而不是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它使新的雇佣者遭到冷遇;事实上,没人能够完全像他或她的前任那样,也不应如此要求。
2.不切实际的规范
那些完全理性的搜寻小组总是在不断地将工作说明一点一点地加以整合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而那些要求也许只有超人、蝙蝠侠等的混合体才能满足。工作说明中的陈述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候选人应当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同时又是具有团队精神的运动员,一个精力充沛的实干家和富有思想的分析者。说明书的编制通常根本不考虑新任经理应当优先完成哪几件事,也不考虑组织中业已存在的技能。
不切实际的规范必将缩小候选人的甄选范围。那些拥有成功所必需的能力的最佳候选者也许会由于未达到工作规范的某些条款而被拒于门外。
3.以绝对的方式评价人
在企业内,表扬与批评通常都是以绝对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说乔是一个好经理或说莎莉工作很努力。这样的语言如果出现在雇佣活动中就会引起一场浩劫。搜寻小组怎么能在未全面了解工作背景的情况下就评判一个人的业绩如何呢?乔作为经理也许在达成组织目标方面很得力,但不擅于沟通人际关系;莎莉工作努力也许只是因为即将有一个升职的机会。
在面试过程中,主管人员通常都不考虑情境的特殊性而事先准备好一套中意的问题。比如,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你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对于提问的人来说,答案有好坏之分,这里用的同样是绝对标准。而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样是在真空里发生的。然而,问题就出在:真空里发生的答案被当成了事实。
4.以表面价值取人
主管人员乐于相信候选人对问题的回答及他们的简历所提供的信息。但许多候选人并未讲实话,或者至少是将信息进行了美化。事实上,许多求职者并未考虑与公司的长期契合,他们所想的可能只是逃避一个恶劣的环境,或挣更多的钱,或是“攀龙附凤”。简历的撰写强调的是突出个人的成功经验,而那些不利于个人求职的东西则被有意识地剔除掉。在面试过程中,人们还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调整“真相”。
事实是,雇佣活动并不会有助于诚实正直的发生。人们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苛刻的挑选者,因此就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展示角度。问题在于:大多数的公司从未试着换个角度去进行审视。
5.相信介绍信(人)
正如人们倾向于相信候选人所说的话一样,人们也常相信介绍信(人)的真实性。但在实践中,人们经常发现介绍信(人),特别是候选人所提供的介绍信(人)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原因就在于:前任或现任老板和同事通常都不会吝惜他们的赞誉之词。毕竟,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与候选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帮助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做出正确的雇佣决策。有些人甚至怕惹上官司。
6.“像我”偏见
“像我”偏见就是对那些像自己的人给予过高的评价。当我们称赞那些与我们相象的人时,实际上是在强化我们自己的自我价值。不幸的是,有时工作恰恰需要那些拥有不同视角或不同技能的人来完成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