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格≠胜任
同事晶晶入职两年了,每次部门有人员调整,大家都会听到她在工位上自怨自艾:“我都在这干了两年运营了,升职也没轮到我!”
在我看来,她的问题在于错把工作经验当做工作业绩。“我做了两年运营”,这是工作经验;“我做了两年运营,实现了二百万利润的业务转化”,这才是业绩。
拥有岗位经验,或许意味着你是一个合格的、没有被淘汰的员工,只是达到了既定标准;而创造业绩、做出额外贡献才能被判定为胜任。
通常,胜任才是被提拔的先决条件。没有“亮点”,凭什么被赋予更高期待呢?
2、平台效应≠个人实力
我有一位学长,毕业后在某知名房企做销售,之后的三四年里收入十分可观。
前段时间,他参与了某个重点项目,因为业绩突出拿到了组内最高提成。他本人却因职级无变化而不满,便以手握客户资源为倚仗提出辞职,公司尊重个人选择并没有挽留。
跳槽后没多久,现实就给了他重重一击。原来的客户听说他不干了,抱怨他“拿完钱就不管了”;过去合作的单位,一听他去了原房企的竞品公司,便连连敷衍不再买账。
他这才明白,自以为实力超强就是个笑话,所谓的资源,只不过是借势公司背书罢了。
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刘润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甲方乙方,只有交易双方,谁稀缺,谁就是定义规则的那一方。
如果你的既有成果来自上级资源配置,就不要过于自我感觉良好,背靠“大树”努力成长才是关键。
3、线性优势≠掌控全局
职Q讨论区中,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普遍认知是:能升职的,往往是全才。
杰妮优先升职,就是赢在了综合能力。她的季度考核评价表上写着:人际关系更融洽、向上沟通更顺畅、具备更高的团队协作力和激励意识等。
部门领导更是经常在会议上表露:“任务交到杰妮手里,我很放心”。
由此可见,得到领导赏识的员工通常不会只着眼于个人岗位,而是主动联通各部门、放眼全局。他们乐于尝试从管理者视角出发,突破能力边界,建设人际同盟。
而拥有线性优势的专才,多数更乐于单打独斗,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被布置任务为导向,往往易于忽略团队合作,更不会考虑资源的整合与调动,两者差别巨大。
要想升职,如何获得领导青睐?
1、提升本职效率,多维度创造溢价空间
在一场职场进阶讲座中,我学习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即把员工分为猎豹型和狮子型。猎豹型专项能力突出,喜好单线作战;而狮子型聚焦团队协作,全力争取资源。
五年之后的职场收入曲线完全不同,前者稳中向上,后者跨越式提升。创造价值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职场发展模式的差异,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要向狮子型职场人转变。
理查芒格说:“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当你完成本职工作已有较高成熟度时,要把时间发挥出比别人更多的可利用价值来做能力外延,也就是跳脱眼前的忙碌,寻求层次突破。
为了实现这种转换,应把握住管理机会,可以小范围试水来检测自己的能力。比如参与年会组织、团建策划、模拟项目的主导人等,再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复盘与总结。
2、纠正认知偏差,着眼长期主义效应
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身处职场,恰恰急不得。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就是一个将长期主义践行到极致的人。亚马逊自1997年上市起,贝佐斯每年都会给广大股东写信告知:“我会继续着眼长期局面做出决策,而不是关注短期股票收益。”
哪怕后来屡遭危机,他也不改初心,终于用近20年的亏损铸就坚实根基,2015年盈利后,稳步蝉联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之一。
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至全球的李子柒,几分钟的短视频要准备上万条素材用以剪辑;红遍全国的直播一哥李佳琦,一天要试色口红二三百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只为了等一个机会。
努力从来不是竞争力,坚持努力才是。克服短视,去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这样才能让复利效应在职场发挥作用。
3、挣脱期待枷锁,适时表达晋升意愿
“老板是不是瞎,难道他看不出我更优秀、更上进吗?”
林宁从进入公司第一天起,就期待完成既定的“一年半晋升”小目标,如今没有“被看见”,满肚子委屈准备辞职。
在跟老板最终谈话时,她卸下心防阐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想到反而获得了老板赞赏,提出为她升职做部门主管。从总裁办出来后,林宁还是似懂非懂:“原来他不知道我的打算啊!”
职场中有成千上万个林宁,总期待“我的付出应该被看见”。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自嗨,并且长期压制会滋生压抑与不满,形成负面内循环。
大部分被囿于原地的职场人都羞于展露欲望,错失升职机会后又满心不甘。其实被领导提拔从来不该是“轮到你了”的逻辑,而是表明“我要战斗”。
如果自认为能力过关且具有管理思维,可以适时表露野心,向领导表达进步意愿。即便得不到晋升,也会使职场形象得到优化,如果能定期争取评价,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升职加薪,是每一个职场人的目标。用专业实力自我武装,不断寻求层级突破;专注长期磨炼的同时,适度表达,这样才会让进阶之路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