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彻彻底底的放松了?抛空一切烦恼和工作,跟喜欢的人牵手去海边散步、喂喂海鸥,拍几张不专业却很亲切的照片,那些阳光、微风、树叶的味道,你还记得吗?最近,过劳死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苏州一位年仅24岁的工程师,因长时间加班猝死。这位工程师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却因为加班频繁而猝死。目前,“过劳”似乎已成中国职场的常态。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原因。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国人工作“过劳”现象,亟需有人为它开出合适的药方。
一、“过劳”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劳”的成因:过度劳累是主因。人体在运动或工作一定时间后,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称为疲劳。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作用,是大脑皮层细胞的警戒信号,它使人体得以及时休息,免致过劳。人在工作时除大脑皮层紧张工作外,许多器官也都紧张地工作,特别是肌肉,所以各器官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
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三方面:规律的作息、规律的饮食和学会放松。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许多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疾病的病因就存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过劳死”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是在持工作或连续熬夜后突然引发疾病的。他们的生活、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正常休闲得不到保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地调整,人的精神和体力处于透支状态,于是“过劳死”屡屡出现。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过劳死”所引发的疾病在30-40岁的年轻人中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大多是急性、猝发的,危险性极高,很难抢救。这一时期,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遇到过度疲劳等诱因,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年轻人对疾病的早期信号又非常漠视,而疾病在无声无细地吞噬着他们健康的肌体;困扰着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社会原因
从社会转型层面上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改变,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现实生活,加快自己的步伐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效率、加大工作量和任务难度。生存、升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完成工作就会面临被解雇或是升不了职,但要高效、按时完成工作就必须加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人单位更容易在更大的程度上加大劳动强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后果只能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2.用人单位原因
“过劳”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迫使劳动者超时超量的劳动,可以使用人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经济利益,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或者可以保证单位按时或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通过低薪高强度劳动来获取利润。
3.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强
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还没有关于“过劳”、“过劳死”的明确规定,这直接导至了维权难、索赔难、监管难。执法力度不强,执法检查未完全覆盖全部企业。
4.劳动者自身因素
从劳动者主观方面看,“过劳”的原因比较复杂。部分劳动者“过劳”是被迫的,即便不是由于用人单位直接的、超负荷的工作要求,同样存在着劳动者为了能够获得业绩、提升职位、提高待遇、获得更大成功等多方面的思想因素。养家糊口的压力、房价暴涨、老人赡养、子女就学、疾病医疗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当前,高消费文化也是催生“过劳”的重要动因。现在“自愿加班”是职场上的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提倡加班,而由于分配的工作量在8小时内根本不可能完成,员工不得不负荷的工作量设置“自愿加班”。要么“自愿加班”,要么面临辞退。
中国“过劳死”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当代劳动者,我们必须正视劳动者“过劳死”现象总之,“过劳死”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全社会必须要慎重对待。企业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采取得力的措施去预防该现象的蔓延。
二、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把过劳死纳到职业病的范畴;加大执法力度,加大企业的非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劳动法,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
2.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定期开展企业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的执行情况检查,对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综合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充分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3.倡导“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奉献企业”的互助、双关爱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4.定期安排职工查体,做好“过劳死”的预防。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应忽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尤其社会群体中有事业心、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超时间工作的人,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更应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