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味追求外在的“高大上”,忽视其与自身匹配度
所谓“高大上”,是既有物质基础做铺垫,也有内在做支撑,两者向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堆砌的物质趋之若鹜,将奢侈品、豪车、“高级”的生活作为追求和标榜,认为只要拥有了,便能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业,而攀比炫富,则成了日常的必修课。
这种看重于外在包装而无视内在实力的做法,让本末倒置的价值观成为主流。比起潜心修炼职场技能,用“短平快”的方式将自己包装成有钱人,从而来实现自己的职场进阶。
当职场自信和“金钱”挂钩,哪怕自身实力没有跟上,也要以吃穿用度向“有钱人”看齐的方式,来融入“高大上”的圈子,企图为自己带来捷径。
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早晚会有被识破的时候。
2、习惯性跟风,忽视内在真实需求
前段时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突然火了,不同品牌的奶茶照片,像是约好了一般,同时出现在朋友圈中,引起一波模仿跟风潮。
密集的刷屏过后,连身边不爱喝奶茶的同事为了跟风都没忍住下了单,像是怕掉队似的,匆匆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而那杯她不爱喝的奶茶,在拍照之后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喝了几口,也逃不开进了垃圾桶的命运。
“奶茶现象”只是职场跟风攀比的一道缩影,有多少职场人,为了跟得上同事的“梗”,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将金钱和时间,花在了“面子工程”和对自己无用的事情上。
这样的盲目跟风带来的后患无穷,不仅会让人慢慢失去自我,更容易忽视自己心底真实的需求。人云亦云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个性,成为容易被洗脑,失去自我判断的人。
3、伪精致,工资不高但消费高
提到伪精致,《欢乐颂》的樊胜美就是其中的典型。
工作多年,没有存款,即便有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年纪不大的小姑娘挤在合租的公寓里,也要保持着生活的品质,是名副其实的“精致穷”。
用着各种大牌化妆品护肤品,还有从不重样的衣服包包,即便是超出了自己的消费能力,也要维持“精致有钱”的表面,外在的堆砌的成了她最大底气的来源。
这样的“伪精致”十分常见。
同事都买的限量口红,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即便超出了自己的消费水平,但为了不“落伍”,打着对自己好一点的旗号,即便月月吃土,也要咬牙下单。
所谓花钱一时爽,账单火葬场。为了“伪精致”而买单的职场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总是乐此不彼。
有钱才能混得好,是职场最大的误解
1、认清自身职场竞争力,提升实力才是硬道理
提到詹青云,这个在高手如云的《奇葩说》舞台上,不是最漂亮,也不是最有钱最精致的女孩子,她用自己一路勇闯天涯的眼界和强大的知识体系,为自己刷下了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不否认外在的相貌穿着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占比,但是这却是暂时的,真正能让你站得住脚的,是实力。
所谓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实力才是硬道理。
真正厉害的人,因为有实力作为底气,才能不动声色的,做自己。
所以与其追求外在,不如耐下性子沉淀打磨,去学习,去提升,去让自己变成会发光的金子。
2、社交媒体“断舍离”,管理自己的线上生活
《我是歌手》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李荣浩找李健交换手机号码的时候,发现李健用的是老款的诺基亚手机,只有简单的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李健提到自己从不用微信,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干扰,才让他最大程度的保持了专注,这才有后来源源不断的创作。
互联网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提供了方便的同时,过多的生活碎片“入侵”也纷至杳来,爆炸的信息量,占据了大量时间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无穷的焦虑和恐慌。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38%的成年人认为,社交媒体损害了他们的精神健康,并且,还有45%的人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适当的屏蔽和断舍离无用的社交圈,远离浮夸、让人焦虑的内容,才是不受影响、忠于内心的最好办法。
3、找准自身职场定位,融不进的圈子别硬挤
在《三十而已》中,顾佳为了融入富太太圈,为茶厂生意铺路,可谓用尽了十八般武艺。前有砸重金买顶奢,后有到处拉投资,而强行融入的结果,不过落得个投资亏损的局面。
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价值,而不属于你的圈子,你硬挤了进去,轻则是委屈自己为难别人,重则会给自己带来未知的、无法承受的风险。
人脉资源本质上是互换。心理学中有一个跷跷板定律,即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相互平衡的交换,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则会像跷跷板那样失衡。
所以当自身实力不足以匹配你想要进入的圈子时,与其想尽办法用尽心思,不如在现有的圈子中好好沉淀,先找准自己该有的定位,再去考虑下一步跳跃的合理路径。
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职场进阶从来都没有错,只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捷径,唯有稳扎稳打一个一个脚印,才是走向高大上,离成功更近一步的最好办法。
不做“职场名媛”,远离“职场伪精致”,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是在不动声色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