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
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对国际人才的需求热度不减。伴随着海归人数的逐年递增,国内对国际化人才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在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海归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海归的优势展现得更为明显。此前,海归回国带回来的是技术,之后是模式,如今带来的是理念和创新思维模式。从实际案例来看,海归有非常强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更容易就业成功。”
而在服务业等本土化领域,相比于本土人才,“接地气儿”的工作并不适合海归群体。智联招聘规划师郝建认为:“市场营销、助理、顾问等岗位,需要求职者对国内的市场环境有所了解,涉足这类本地化领域时,海归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问题——专业选择不够重视国家需求
然而,并非所有的海归求职者都能准确地回应国内市场的人才需求。有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被调查者专业领域仍为商科,留学生扎堆现象依旧明显。
实际上,国家的引才政策早已为海归择业释放信号。参考从中央到地方的海归引才政策不难发现,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并非国家及地方发展的首要稀缺人才。
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需求强烈。以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为例,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覆盖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40余种官方语言,而国内授课的语种不超过30种。“对于学习‘小语种’留学生而言,利用自身语言优势,未来进入大学授课或成为国际会议翻译的几率要远大于只会英语的留学生。”
落地到北京、上海、天津、青海、宁夏、山西等省市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上来,不难发现,各省市对海归人才需求其实已经细化到小的学科分支。据了解,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等专业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也为留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指导,不妨观察近5年内国家人才需求,再结合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服务——招聘模型重匹配度
为了响应市场需求,不少招聘平台纷纷开辟了海归招聘通道。“与国内企业合作,在国外组织海归招聘专场会,搭建企业与海归互通的桥梁。”
但令人尴尬的是,拥有海归学历的求职者虽然很多,但真正具备实践经验的人屈指可数。“从用人单位来看,海归素质模型与岗位素质模型的不匹配,是企业在招聘海归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海威时代招聘事业部总监齐彬说道。“希望通过建立评测系统,帮助求职者搭建个人求职自画像,并通过企业岗位素质模型的比对,匹配双方的结合点,提升人才与岗位匹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