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好型人格就真的不好吗,或一无是处?
《奇葩说》有一季的分享者是蒋方舟,她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岁被清华破格录取,这样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女,曾在奇葩说分享过自己被“讨好型人格”绑架的经历:因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任何事。
但你能说她不成功吗?她是不是依然被我们所喜欢和欣赏?
可能在外人看来,觉得这样的人格很委曲求全,不敢自我表达,活的不快乐。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许并不是这样,也许这种方式才是他们找到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所在。
每个人表达自己、迎合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快乐不快乐只有自己清楚,并且有些快乐是需要一些痛苦去承载才能蜕变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内向、外向,粗放、敏感、积极、被动,棱角、讨好,没有一种性格是完全不好的,或是一定不快乐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以及运用在什么样的场景和人际关系中。
2、为什么会有这种人格,它的形成背景是什么?如何去扬长避短?
性格的养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天生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原生家庭带来的。
原生家庭的东西在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影响虽然很大,但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并且要正确去看待,就像我觉得我的性格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是受我妈妈影响,但当我和她起冲突的时候,我反而就能理解她,因为她同样也会受妈妈的影响,包括我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也是如此,有时候脾气特别倔的时候,和你对着干,你能怪她吗,那也是咱们父母给她带来的影响,所以当你从另一面去看待这个事情,就有更多的耐心,就能重新去理解和包容这个事情。
这就是后天的影响,很多性格中不完善的一面,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和改善的。这才是我们个人成长,自我突破所在。
3、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学里有一个ABC理论:A是外部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认知,C是你的情绪及行为,大部分人不快乐的真正根源,并不是所谓的外部事件,比如上级太难搞定了,另一半不理解我了,同事不好相处了,而是你看待这个事情的想法、价值观。
比如你上级经常批评你,老是对你的工作挑刺,会有两种认知:一种会觉得他是针对你,觉得你做事情能力不行,他要求高,追求完美,但你觉得根本就是吹毛求疵没有必要而每天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找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还有一种会觉得这么难搞的上级我碰到了,不是让我遇到一个可以和高手过招的机会了吗,要求高,可以让我远离舒适区,去挑战自己,提升自我调整和接受变化的能力。
你会发现,有前者想法的人,结果是和上级关系越来越差,可能就是一肚子火的离职了。
而后者可能会慢慢地管理好了上级,加薪晋升了,并且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所以,才有了积极心理学,当你的心态对了,你会觉得阳光是灿烂的,而不是刺眼的,你会觉得生活是有多重意义的而不是只有压力,你会觉得熊孩子不仅仅只会给你带来烦恼,更有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