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11月22日,四川一所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与某公司完成就业协议网签,却在一周后收到解约通知。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他,“最近由于公司变动,现在岗位人员编制已满,最好还是先把三方寄回去,网签走一下解约流程,别耽误你找工作……”
收到录用通知没多久,就收到解约函,求职变得被动。遇到这种情况,毕业生应该怎么办?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1、与用人单位进一步沟通
当收到解约通知,第一时间联系企业HR进行深入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可以准备问题列表,通过问答交流探究解约的真正动机。是否确实是编制问题导致的?还是公司业绩下滑、战略调整?争取获得第一手、明确的消息。这样做的可以准确地评估形势,制定后续行动方案。
2、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
可以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如果协商不成,求职者可以通过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权,诉请法院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如因求职产生的相关交通费、食宿费、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3、将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中
被解约后,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警醒,转变心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中。例如参加线上课程学习新技能、获得新证书、阅读提升视野等,让自己在下一次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4、调整求职策略
积极调整求职策略,将精力投入到发掘其他就业机会中,尽快将简历重新投放给其他感兴趣的企业,主动与HR预约电话或视频面试。在面试中将自己的情况客观陈述,并表明仍然对该岗位高度感兴趣,以及具备有优异的胜任能力。
当然,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提前维护自己的权益。
律师建议,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收到口头录用意向或通知后,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尽快取得书面录用通知。录用通知包含到岗日期、合同期限、薪资待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劳动合同所具备的部分内容,以此预防纠纷的发生。
面对Offer遭突然取消的打击,作为求职者,首先需要保持冷静理性,进行充分沟通和评估,制定应对策略。其次,要坚定维权的原则,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争取公平对待。再则,调整心态,把这次挫折当成学习经验和成长契机。最后,不要气馁和抱怨,要充满希望地重新出发,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获得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