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的环境、年龄、成长阶段、管理层次下,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激励的根源。做激励实际上也是解决“人心向上,人性向下”的问题。
年龄稍大的基层作业工人,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因此对金钱物质的需求较强,要多用利益驱动。
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还要尊重,多用发展前景、个人成长加以激励。
中级管理层需要用到目标激励。
事业基础好的高管要用事业、使命感激励。
1、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
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
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人是为让他有更好的表现,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
4、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胜于一切激励。
员工追逐利益能常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第二层面:精神需求,高层人员对自我实现需求则更多是满足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一定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
因此,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必须跟上。
A型-鸡肋型:不计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员工,他们是企业的成本。
B型-索取型:计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员工,损坏团队价值。
C型-交换型: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引导与强化。
D型-雷锋型:不计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员工。
不要让雷锋吃亏。不怕员工计较,就怕不付出还很计较。而不计较也不付出的员工,同样是一种悲哀。在企业内有一种说法叫:绝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但是还有一句话:请问你是团队里的雷锋嘛?
1、老板与员工是天然的“敌人”。
老板要的是利润不断增长,员工要的是工资持续上涨;
老板要的是员工拼命干、干出成果,员工想的是少干多拿、责任少福利奖励多;老板希望员工理解企业经营困难,员工希望老板体恤自己生活不易;
老板想员工把事情当事业来干,员工只想做完现在的事情就下班。
老板和员工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思维上的差异,老板是做事业、员工是做事情。然后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板得到的是未来剩余价值,而员工得到的是当下价值。
2、老板要经常自我反省。
1)这是谁的企业?——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就自己一个人累;
2)业绩与员工收入是什么关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是大家的;
3)目标管理如何做到位?——要有目标激励机制来保障;
4)我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是对自己负责?还是要对全体员工负责?
3、老板希望员工都勤奋、敬业,应给他们一个必须勤奋、敬业的理由。
1)员工为什么要敬业?
敬业能给自己得到什么好处。
2)员工凭什么要敬业?
因为又不是自己的事业。
3)敬业与个人长短期利益有什么关系?
让每个人都清楚敬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4)员工敬业绝不是天经地义的!
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是不可能持续的。
老板必须先拥有“利他共赢”、“分享事业”的高度与态度。
做老板的,应站高一线,先愿意舍,员工才能脚踏实地努力创造。老板关注员工的需求与情感,员工则会体恤老板的压力与辛劳。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认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凭什么努力工作。但实际上最后真正在职场取胜的,是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续不懈努力的人。员工希望先得到报酬再工作,老板喜欢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计报酬的人,然后就会重用这样的人。员工应该转变观念,把“我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打工思维转变成“我要干多少事,拿多少钱”创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