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欢说:但是,然而,不过
这是一个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常见的句型,很多管理者都知道要表扬与肯定下属,可他们总改不掉喜欢教人做人的毛病,经常用“Yes,but”这样的表述方式。
谁都知道,But之前说的话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位管理者总是习惯在肯定完之后说But的话,就相当于没有肯定下属。
相比较起来,还不如不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把日常Yes+but的句型换成另一种说法:yes+and,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表达欲太强
有时候和下属沟通工作,和他说:「我和你聊5分钟」,然后50分钟就过去了......而这个过程中,50分钟可能一大半都是自己在说,下属在听。
最后沟通目的可能好没有完全达到,其他应该推进的事情反而被耽搁。得不偿失。
所有人都知道,在沟通中需要先倾听,而非先表达。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很难改正,很多人可能都患上了「一开会就滔滔不绝」的毛病。
所以每次开会前,我都会提醒自己:先仔细听大家讲什么,并不需要抢着发言。不过光这样操作还不够,后来我们又采取3种加强版沟通方式,效果很好。
1、站着开会
2、掐表发言,一次只有90秒
3、平板支撑,要发言的,边平板支撑边发言。
三、喜欢听重点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下属正在会议室满心期待地讲着自己的计划和方案,并配合着自己可能昨晚熬夜做的PPT。
然后有位管理者坐在下面说:
“讲重点,这一页可以过”
“下一页,下一页,我要听重点”
“好了,我知道了,说你的重点”
这样表达的潜台词就是:你说的全是废话,你说的我全都不关心,别浪费我的时间了。
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团队成员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所有人都陷入一种不敢说真话的默契当中。
我们内部做了一些改进,效果非常好:
1、每次汇报,只有18分钟(根据TED表达法)
2、可以提前结束,但不能超时,谁都不可以插话
3、如果发表观点只有3分钟,汇报工作可以有18分钟
四、执着于省钱
省钱是节省成本,按理来说是一件好事。
省钱这事在单一维度上看是件好事,如果在复杂维度下,这可能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了。
比方说:如果你要一位优秀的人才,月薪1W的人,大概率能做出的贡献会超过两位月薪5K的人之和(简单机械化工作除外),但在省钱的角度上来看,可能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另外,低价还意味着风险,一味追求者低价,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服务或者保障,生活的经验就已经无数次告诉过我们:我们吃的亏,大多与「贪便宜」有关。
当你需要采购的时候,可以先从四个维度评估,它们分别是:库存、价格、质量、账期。价格只占一个因素。
已经有库存,价格再低都不要。
质量有保证,价格高点能接受。
预算真有限,用杠杆改变账期。
05
太相信牛人的作用
我们在朋友圈,可能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型:
1、今天来到某某大会,认识了XXX,很受启发。
2、今天和XXX吃饭,跟他聊了HR,学到很多。
如果XXX真的是牛人,那大概率这是无效的社交。真正的社交一定不会在某次大会上或者某个饭局中,现在有很多管理者都沉迷于这种认识牛人的光环里,不能自拔。
在线上和线下逮到个机会,厚着脸皮加大佬和牛人们的微信,混个脸熟,好像自己从此就被牛人加持,分分钟脱胎换骨似的。
这都是幻觉。
不要跟太高维度的牛人套近乎,你没实力的时候,别人也不情愿在你身上花太多时间。
06
喜欢跟风
说白了,就是什么热门就跟什么。
OD火了,就做OD;OKR火了,就做OKR;中台火了,就做中台。
不少管理者,每次看到各种新鲜的概念出来心里发痒,恨不得自己的团队看到行业动态就马上做出个原型,在管理上成为人人羡慕的公司。
这就是韭菜的典型。
当你换来换去之后,你最后发现,还不如把原来一直在用管理工具挖深吃透来得重要。
07
天天嚷着要变革或转型
这个并不是夸张,想做大动作的HR不在少数。
可是一家公司在管理上要转型成功,中间不知道要过多少道门槛,只有极少数的管理者,通过对业务的深入了解,对管理的深度解读,才能坚持到变革有成效那一刻。
从概率论来说,推倒重来,远没有逐步改善的效果好。
从数据的角度上看,中国中小企业户数占总企业数量的99%,平均生存周期不到3年。总是想着要变革要转型,这件事情太遥远。先把招人、育人的事做好,就能超越很多公司。
08
躺在过去的成绩上
可能每家公司都有这样的管理者,他们原先做出过不错的成绩,也有很好的资源和实力,可却喜欢躺在过去的成绩上。
面对更有挑战事,他们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面对需要作出改变的事,他们喜欢用固有经验做判断。
这就好像一位学生,如果考试成绩好,进入了211/985,但是不严格管理自己,毕业后照样找工作有问题。
而进入二流学校或者三流学校,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心态已经二流了。人生其实是一个长跑比赛,你或许曾经在二流学校学习过,但这并不是说你一辈子都是二流。
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一流的心态,或者说,至少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