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分点在哪里?
扣分总是难免的。
在人力资源从业者看来,一份工作没待满1年,是无法积累任何经验的。
举个例子,
你在VictoriaSecrets做市场活动(我年轻时的梦想)。
1年1次的维密秀是最挑战能力,难度最大的工作,你没待满一年,很可能就没参加过这场活动。
就算参与了,因为是新人,也不可能独当一面,大概率跟在后面做点杂活,根本摸不到这场活动的精髓。
活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没法积累经验教训。流程为什么出错?王思聪为什么没座位?你根本不知道。
如果连半年都没干满,试用期可能都没出。
那么大概率你连分内活具体有哪些,也就刚刚摸清楚。
结论:
1年(甚至半年)都没待满的公司,无论你是服务于多么出色的公司,这段履历都是作废的。
不过,这种扣分,很多人并不在意。
真的拿到了谷歌或者苹果的offer后,谁会半年不到就跑路呢?
大多是去了一家不靠谱的公司,才会万般无奈做出这样的选择。
真正的考点在哪里?
实际上,HR最担心不是上一份工作做了多久。
面试官真正关心的是:
入职后,你愿意/能够在公司工作多久。
所以,真正的考验点是:
你的平均每段工作时间是不是都不长——你跳槽是不是过于频繁。
面试官的心态大概是:上段履历这么短,往往会心里一紧——然后会下意识去看前几次经历。
如果前几份工作,你都做了3年以上,那么面试官会长舒一口气,这人还是很稳定的,可能是和上家公司不来电,招来面试一下,问问情况吧。
如果你前几份工作同样是干了1年就跑路了,那你的简历大概率要被放到「待定」位置,只有企业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后,才会再来看你的简历。
一般来说,大中型公司的预期都在3年以上,急于用人的公司可能会定在1-2年。
你干了三年,公司感觉花在你身上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差不多都能赚回来。
如果干不满1年,公司铁定是亏了。
介绍一下大中型公司HR招人的工作量:
第一步:需求确认,与用人部门理清招聘需求,到底是招英文好的,还是会编程的……
第二步: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设计招聘启事(JobDescription),并给用人部门确认;
第三步:找到合适渠道发布岗位,线上线下,垂直社区,校园招聘
第四步:从收到的几百-上千封简历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简历,提交给用人部门进一步筛选;
第五步:用人部门挑出自己看得上的简历,HR约面试;
第六步:一面,二面,群面,文化面,HR要么自己上阵,要么协调同事时间。
第七步:一切顺利的话确定候选人,再和候选人谈薪资福利,安排劳动合同和入职手续;
第八步:没被候选人放鸽子的话,新同事入职,再安排部门同事或者亲自负责帮助新员工了解公司制度,熟悉同事,度过试用期。
以上任何一步不顺,所有流程就得重来。
在工作量如此繁琐的背景下,谁都不愿意招一个可能干不满1年的人。
这繁琐的流程再走一遍,就算HR扛得住,业务团队也会抱怨HR眼瞎乱招人的。
大多数情况下,HR只有在完全招不到其他人时才会考虑频繁跳槽的职场人。
显然,对于跳槽过于频繁每段工作经历都很短的小伙伴们,很难接到知名企业,尤其是职业发展前景最好的企业offer。
真正的考点在哪里?
很多人担心:「工作时长太短,在面试中会被扣分?」
事实上,真的嫌弃跳槽频繁,企业是不会邀请我们来面试的。
很多公司在筛选简历时,都有硬性规定筛掉平均工作年限不满1年的求职者。
到了面试阶段,意味着:
你真的很出色,公司愿意冒这个风险;或者
公司着急用人,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凑合一下
而到了面试阶段,求职者就有机会,通过沟通去化解面试官对于工作时长太短的担心。
沟通内容包括:
表决心:
光表决心HR是不会相信的,但是你不表决心,更让HR担心,你是不是加入的意愿并不强;
坦诚问题,自我反思:
有反思才有进步,很多人跳槽时都会遇到坑的,遇到坑的时候,尽早止损并非犯错。
但肯定你需要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选择错的公司,在下次挑选的时候你会不会调整自己的策略。
比如你挑选了一家小公司,公司很小很乱,入职前答应你的事情都没有实现;那么你在挑下家的时候就会看更大一些公司,希望稳定下来多学点东西。
这对大中型公司来说,反而是好消息,因为你在小公司那里经受了挫折,更容易稳定在大公司。
谈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好东西,无论是否跳槽,我们都应该认真规划。
一旦你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你会发现它特别好用,可以回答很多面试问题:
你为什么考虑跳槽机会?
你为什么离开上家公司?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
你对自己未来的预期是怎样的?
未来五年,你是怎么规划自己的?
职业规划,也是反思的结果之一。
之前选择犯了错,重新上路时也需要评估职业规划方向。
当然也有口吐莲花的小伙伴,可以把之前所有的经历串起来,变成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
我跳那么多槽,是为了积累足够的能力,以胜任贵司的岗位啊……
你真能说得让HR信服也是水平。
至于能不能说服HR,首先看你能不能说服自己。
你相信了,HR才有可能相信。
我也希望大家在跳槽的时候,做全面谨慎的判断,不要因为单纯钱多,或者上家公司太累了,就跳槽。须知,你跳过去的可能还不如之前那家公司。
理想的跳槽应该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非火烧眉毛逃离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