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起10分钟
自从开始上班以后,我发现自己每天早上都会有一种睡不醒的感觉。
很多高效工作的指南都曾提出“早起一小时给自己充电”的建议,我也曾做过许多尝试,但最终遗憾地发现,如果前一天没有休息好,太早起只会毁掉一天的工作和精神状态。
但如果只是早起10-20分钟,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提前十几分钟出发,可以悠闲地吃完早餐,还有额外时间列下一天的待办事项,最重要的,是可以适当保存体力,再也不用担心赶上早高峰大限流,被挤成“夹心饼干”啦!
有了充分的准备,便可以更加快速平静地进入到工作状态,效率也自然而然会提升了。
2、适当午睡
正所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作为一个长期保持午睡习惯的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
原本定下的午休时间,实际上却是上午工作的持续+午饭+闲聊+刷手机,最后仅剩的十几分钟,还没趴下感觉闹钟就已经蠢蠢欲动了。
在经历了连续几天以恍惚懵圈的状态开启下午的工作之后,我决定接受自己要睡午睡这个事实,但是相比以前减少了一半的时间。尝试过后,感觉下午的状态真的好了很多。
提前预留出午睡的时间,15-20分钟即可。再提前5分钟定好闹钟醒来。哪怕没有完全睡着,也能给到自己一个缓冲期,喝杯水、洗洗脸,再开启新一轮的工作。
3、巧用便利贴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中,东山就曾在给同事的工作培训中提到这一法则
将每一天的待办事项用便利贴记下来,粘贴在电脑旁或者是to-do-list板上,做完一项就划掉一项,每天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目了然。
而运用这一法则需要注意两个点,一是要给每项任务设定时间,二是要学会区分优先级。
(1)给任务设定时间期限
无论工作还是学习,拖延永远是高效的最大敌人。因此,不管是短期任务还是长期任务,设定deadline永远是开启工作的必备要求之一。
关于任务期限,如果是短期任务,可以设定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用时间轴或时间饼图记录下实际所用时间。切忌一心多用,专注做好眼前的事就好。
如果是长期任务,可以是大致的时间进度表,在日历上做好节点的标注,及时跟踪和更新每一个阶段的进度。
(2)区分优先级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20/80”法则。“那些20%最重要的事,所具备的价值在所有工作价值中往往高达80%”。
所以,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一天的任务其实就完成了一半。
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紧急度”和“重要度”两个维度将待办清单分成四个板块,做任务之前先确定分属那个板块,再开始做事情。
4、每日工作总结
之前受到友邻优客阿树老师的影响,一直觉得日结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所以上班之后也自然而然地将这份习惯带入了工作,没想到竟然得到了领导的鼓励和支持。
每天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梳理,不仅能帮助领导更好地了解我们目前的进度,还能收获一些宝贵的职场或者人生建议,可谓是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工作总结是一件非常无聊和浪费时间的事情,但其实记录的意义,并不在于写流水账一般的日记,而是有重点地去回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收获的启发,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就像《华为工作法》一书中所说的:“只要坚持每天都进行记录和对比,然后想办法进行超越,那么就能够在每天的工作中及时了解自己的进度,并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5、切换工作号
因为教育行业的性质,经常需要加很多的学生。所以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申请了单独的工作号,用于处理专门的工作事务。
一方面可以杜绝私人号其他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没有顾虑地处理事情,甚至是发工作相关的朋友圈等等。
申请工作号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工作和生活比较好地分开。每天上班打卡切换账号的时候,也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暗示:“我要上班了,要集中精力开始工作啦”,久而久之,精神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几重身份,用同一个账号存储不同的社交圈和发表大量信息,本就是一种负担,不仅会增加工作上的顾虑,对于不相关的人也是一种叨扰。
如果还担心手机影响工作效率,可以试试只登陆电脑微信。排除其他社交平台的干扰,效率也就噌噌地上来了。
6、琐碎事件集中做
工作中总是包含大量的琐碎任务,回个邮件、寄个快递、开个小会,虽然可能几分钟就能解决,但总是轻而易举就打断了目前工作的思路。
所以后来我开始学着将一些固定的琐事形成体系,并安排了特定的时间去做。比如:
上班前:列计划、查收和回复邮件、登陆工作系统、回复工作号信息
午休时间:回复私人号信息、写手帐
下班前:工作整理和交接、写总结、列明日任务清单、收发快递
将琐事集中在一起处理,会极大缓解被打断的焦虑,也相当于给重要工作分出了更多的“整块时间”,从而也就能更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