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急不救穷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00块钱,对穷人的价值大,还是富人的价值大?
传统的回答是对穷人的价值大,因为穷人资产少,所以同样是100元的增量,穷人增加的比例更高。
这既是传统道德的基石,也是现代税收的理论依据。
今天我要请大家多想一步,穷人和富人拿到钱,分别会干什么呢?
穷人要么消费,要么存银行,顶多就是买个年化4个点的余额宝;而富人拿到钱,通常会拿来投资。
二、巧者劳,智者忧
有人这样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点半,我麻木地关上电脑,脱着疲倦地身子准备回家。助理们早就下班了,唯有总监的办公室,灯还亮着,老板还在跟他开会讨论……
其实加班这件事,最能体现“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勤奋”,通常管理层加班的时间要超过一般员工,到了CEO这个级别,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励志文总喜欢把现象简单地变成观点来给读者“打鸡血”: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为他们比你还勤奋。
三、不比时间比资源“边际效益递减”是指你的每一份新增投入,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一个肚子很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个就只是充饥的功能,效用开始减少,如果吃最后一个馒头时已经饱了,只是不想浪费,那效用就降到了零。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现象之一,生产性企业资源投入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出现这个现象。
反之就是“边际效益递增”,这个现象在“学习”中很常见,因为学习中的练习一开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加速产生效果。
比如品酒,一开始,你感受到的只有酒精的刺激,好酒坏酒味道几乎没区别,这个阶段每次学习的“边际效益”都是非常低的;但通过大量的饮酒之后,你的舌头开始习惯酒精的刺激,你的味蕾渐渐能体会到酒的各种复杂的味道,每次学习品酒都会有新发现,此时的学习,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
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问题,能不能让自己加班时间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增”,才是核心。
四、用要素B提升要素A
我亲戚家一个孩子,大学学的是材料力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工厂一线车间,同事大部分是职校生,但起薪基本差不多。而且因为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他一开始反而被师傅骂“没用的大学生”。
他也很郁闷:难道老子这几年的大学都白学了?
三年后,他的同事们纷纷成为高级技师,月薪从3000涨到6000,而他成为工艺工程师,月薪12000。
这三年,大家投入的“可变要素”B都是差不多的,同样要记录数据、写分析报告、同样要卖苦力跑腿,同样要挨老师傅的训。
五、“边际效益递增”就是逆流而上
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非仅仅指思维和知识。任何一种固定不变或增长缓慢的资源要素,都会成为A。
比如金融行业,汇聚了大量专业精英人才,学习能力都很强,大部分底层员工的要素A都不是“思维和知识”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职业发展中,都有一层低于他的能力的“玻璃天花板”。
这个“玻璃天花板”就是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所处的社会阶层,这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要素A,一旦公司榨完了他的所拥有的要素A,他就必然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状态——除非他能扩展社会资源或进入金融行业少数几个比拼专业能力的职位上。
所以,“边际效益递减”其实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而“边际效益递增”属于逆流而上,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把努力的点放在可变要素B上,都会出现“越努力,越绝望”的结果,这就叫“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职场中还有一种典型的现象叫“职业倦怠”,这其实也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它的“边际效益”涉及如何评估幸福感,因而更复杂。如果大家不觉得这个主题太深奥,我会把“职场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下半部分也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