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单位里的新鲜血液,年轻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单位的发展与活力。当前,一些地区的基层组织人事工作陷入一个怪圈,即通过招录年轻干部来缓解人手不足问题,却又面临难以调动年轻人积极性的难题。
与在压力状态下产生倦怠不同,持无为心态工作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强烈的个人晋升目标和职业理想,缺少努力工作升职加薪的动力,对工作中的激励和压力不敏感,组织人事管理中给予激励和压力的手段作用十分有限。
基层年轻干部出现消极无为现象,主要受到形式主义问题、不当问责和个人发展瓶颈的影响。
刚进单位,年轻人承担的工作往往都比较具体琐碎,所处的岗位或结构性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形式主义问题的困扰。过多的形式主义工作不仅耗费精力,还会降低意义感,导致失望、厌烦等情绪产生。这种情绪会不同程度转化为无为心态。
某县国土资源局领导介绍:“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敢干活!一个人干,十个人在督办。干的多,错的多。干活少反而安全。”因问责欠精准,缺少足够容错机制,常常是工作努力、工作量大的人面临更大问责风险。一些年轻干部出于自我保护,通过少做事、少担责来确保职业生涯安全。
一些年轻干部参加工作初期,心态也曾积极昂扬,持续几年后,遭遇发展瓶颈期,慢慢变得碌碌无为。有的是经过几年努力,熟悉了基本业务工作,当工作陷入常规化后,成长感、获得感就逐渐降低,难有新的积极性萌发。有的则因为晋升受挫,逐渐降低发展目标,不再积极主动。
伴随“90后”“00后”干部逐渐增多,年轻干部消极无为心态问题可能日益凸显,需有效应对。
首先,要在干部选拔环节把好关。选拔时不能只重知识能力,还应创新面试和审查机制,兼顾考察职业动机和心态。
其次,对现有激励机制、压力机制进行改革,对形式主义问题加大治理,同时还要关注年轻干部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小环境对其职业心态的影响。
年轻人成长,关键在环境。亟待构建一个积极做事的氛围,赏罚分明,公平公正。让年轻人想做事,愿做事,有获得感,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积极进取。
一方面,要发挥好“传帮带”效应。重视年轻干部的关键成长期,通过“传帮带”让其快速成长,增加其成就感和存在感。单位或部门领导要给年轻人多压担子、多指导,激发其活力和潜力,让其在成长中增强信心。培养中萌发的成长感和获得感,往往比物质激励和压力驱动更有效。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平台效应。平台就是舞台,小到一个科室,大到一个部门,都是平台。年轻人入职初期,可塑性较强,受环境影响大。单位或部门领导要积极创造一个干事业的氛围,把平台做好。部门活跃,就能带动和锻炼更多人,让更多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形成一个培养人的好氛围。相反,那些做事氛围差、流动性弱的部门,年轻人即便努力干活,也不会增加晋升机会,就会不同程度诱发和加重消极无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