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5岁,跟还在上大学不同,很多人已经开始工作,并且应该慢慢了解了自己:
1、自己的优势;
2、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3、自己对工作的兴趣所在;
所以,很多人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质疑或者是厌倦,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一件好事情,25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并不算晚,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热爱一生的事业。
开始职业规划之前,你首先应该:
虽然很多人在25岁已经开始成熟,并慢慢理性认知自己的优劣势,但是仍然处在一个模糊的阶段,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和总结,所以感到非常迷茫。
那么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
1、认识自己的职业优势
在《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就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
而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工作中大部分能力,都是通用的可迁移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销售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还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己完成销售任务。
而能够做好销售岗位的同学,在加以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完成商务、市场、运营、招聘等工作,因为这些工作背后的专业知识虽然有所不同,但有很多能力其实是可以通用的。
而这些可通用的能力,其实都是随着你过去成长逐渐积累的,这其实就算是你的一部分优势所在。
当然了,现代社会的很多职业,因为划分足够细,可能很多能力不见得能够得到使用,这个时候,你可以结合专业的职业测评+他人对你的评价来总结自己的优劣势。
想要进行专业职业测评的,可以在微信搜索:新职语,测评后系统会给出具体的优劣势报告和工作推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2、认识自己职业价值观和目标
职业价值观,说简单一点,就是你工作的驱动力是什么?
成就感、奉献、收入......
千万别觉得这个东西虚,但却跟你个人的职业选择息息相关,举个简单的例子:
从事乡村教师工作的人,其驱动多半来自内心的认同和成就感,如果这个时候让以收入为目的的同学去从事这份工作,很显然是干不长久的。
所以,你不妨剖析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方法也很简单:
想象一下,当你40多岁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
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多长时间?工作性质是怎么样的?管理多少个下属或者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你的收入大概在什么区间?你为了什么而工作?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状态?...
根据这些答案,你大概能确定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样的城市?高压还是低压的工作性质?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或者是自己创业?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
认识自己往往只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想要做好职业规划,就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走的路。
比如,你现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分析,发现自己逻辑分析能力不错、自己也有意愿从事技术岗位,但是从事什么样的技术岗位?在哪个行业?什么样的公司?
这些选择依旧需要进行理性决策。
在这里,新职语有一些建议:
1、如果没有一定要定居的城市,建议先看跟你个人专业相关或者有兴趣的行业发展怎么样。
主要关注:这个产业在哪些城市发展比较好?行业的整体规模如何,是否有机会成为千亿规模以上的行业?这个行业有多少上市公司,他们的市值、利润、薪酬待遇如何?行业是否仍然在增长,或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这些信息通过国家统计局,以及各大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都可以查询到,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有利于你做出决策,前往哪个城市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公司。
2、如果有定居的城市,优先考虑该地域扶持的行业。
如果你因为家庭或者其他原因,有考虑地选择到某个城市入驻,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当地扶持的行业,这样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才有了更大的保障。
当你认知自己的优势,并且找到自己将持续工作的岗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合理设定职业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分解实现了。
前面寻找方向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且不断执行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